2025年6月28日,有源书院的学员们带着对知识的虔诚与对文化的热爱,踏上了青海乐都这片充满历史韵味与人文气息的土地,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游学之旅。
学员们首先来到了徐家台村,感受当地的耕读文化。当地重视教育,有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。“耕读传家”的意念牢牢地印在当地人心中,人们在解决物质需要的同时,也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。“此地不嚣不俗,其间亦读亦耕”“乐山乐水新院落,半耕半读旧生涯”,耕读传家的家风,滋养着一方水土和当地民众。建国后,徐家台村改庙院做成人影片
,动员青少年不分男女人人上学。徐家台家长苦供、教师苦教、学子苦学。1957年有七人考上大学,乡亲们亲切地称为“七君子”。教育成绩斐然,英才辈出。四十余年间,不足八百人口的小山村,考上大学,毕业者三百余人。更为突出的是,目前拥有二十六个硕士,十一个博士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博士村”。在此唱响着一曲奋发向上的乡村教育赞歌。
感受过当地浓厚的耕读文化氛围后,进入书院会讲。此次会讲主题是论语精讲,主讲人为左克厚老师。
主讲人介绍
左克厚,安徽枞阳人。成人影片
教授,上海交通大学老子书院主讲教授,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,青海省全民阅读推广人,西宁市学生经典导读中心创办人,西宁市有源书院创办人。著作有《大学中庸导读》《中国美学》《国学经典基础读本》《论语旧注今读》《孟子通讲》《大学中庸通讲》《老子句读》《逍遥游齐物论句读》《论语句读》。
19.9子夏曰:“君子有三变∶望之俨然,即之也温,听其言也厉。”
子夏说,君子有三种变化。根据下文,我们发现,这三种变化其实就是在不同场合,不同关系中,对君子的三种不同感觉。远望他,庄严可畏。远望君子,君子只是认知对象,只能感受到他的外表。接近他,温和可亲。接近君子,跟君子有了情感交流,能感受到他内在的温和,这和外表的严肃完全不一样。听他讲话,言辞犀利。这是对君子思想的感受。要注意的是,这里的君子不是泛指所有君子。君子是有个性的,不是一模一样的。这里的君子应该特指某个人,特指的应该是孔子。
19.10子夏曰:“君子信而后劳其民,未信,则以为厉己也;信而后谏,未信,则以为谤己也。”
这里强调信任的重要性,子夏说,君子受到信任后才去劳动百姓,如果没有被信任,百姓就会认为是欺凌他们。同一件事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。受到信任,就会劳而无怨;不被信任,就认为是欺凌自己。可见信任的重要性。
受到信任而后劝谏君上;不被信任,君上便以为是诽谤。同一句话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。信任了,就虚心接受;不信任时,以为你在诽谤。关于信的重要性,孔子讲过很多。这里,子夏对信的思想又有所深化。在这里,“劳其民”和“谏”都是出于好心,都是为了帮助对方。但子夏认为:帮助人是有前提的。只有取得别人的信任时,才能帮助别人;不被信任时,会引起别人的误解。别人不信任你,也就不相信你的帮助,可见信任的重要性。信任不是说出来的,是做出来的。不是一次做出来的,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行动做出来的,信任是长期积累而成的。信任既依赖于人格修养,还依赖于法治建设。
所谓闲,即限、界限。子夏说,大德不能越过界限。所谓大德,即人之为人的德。有了它,就是人;越过了它,就不是人。所以,大德是原则,是大是大非。在儒家和孔子这里,大德主要体现为仁义。仁就是爱人,同情人。这里的人指所有人,包括敌对的人、敌国的人。看见敌对的人、敌国的人有灾难,也要同情,不能漠不关心,更不能幸灾乐祸。义即道义、正义。看到有人以大欺小、以强凌弱时,要给弱者以道义上的支持,谴责、制止这种欺凌行为,维护正义,这是大德,不能含糊。坚守大德,坚守仁义,这是不能逾越的界限,也是做人的底线。
与之相对,小德有所出入,是可以的。小德是生活中的小节,比如下一章要讲的洒扫、应对、进退等。小节因为小,也就很多,处处都有小节。如果严格按照小节行事,人的行为会受到严格的约束,会机械、僵化,没有活力。什么叫出人呢?出入不是违背小德、不讲小德,而是让小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。出入是给人自由,让人能自由创造,这样,各种小节就灵活多变,丰富多彩,不拘一格。
19.12子游曰:“子夏之门人小子,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。抑末也,本之则无,如之何?”子夏闻之,曰:“噫,言游过矣!君子之道,孰先传焉?孰后倦焉?譬诸草木,区以别矣。君子之道,焉可诬也?有始有卒者,其惟圣人乎!”
子游说,子夏的学生在洒水、扫地、应对宾客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。看起来,这是在表扬子夏的学生,实际上是批评子夏的学生只善于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事。这显然和子夏的教学有关。言下之意是,子夏只教了学生细枝末节的小事。然而,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小事。根本的大道没有,这怎么行?子游批评子夏教学不教根本。子游批评子夏的教学方法,而不是说子夏这个人没有根本。就个人而言,子夏也是非常注意根本的。比如说,上一章里,他讲“大德不逾闲”,就是对根本的关注。这里出现了“本”和“末”两个重要的词。到了宋代,陆九渊也是这样批评朱熹的,说他的教学是有末无本、支离破碎。追根溯源,源自子游对子夏的批评。子夏听说后,反驳说,子游的话过头了。所谓倦,就是劳、竭力从事。君子之道,哪些是先传授给人的,哪些是放在后面要竭力而为的呢?这里,子夏把教学活动分为两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首先要传授的,第二个阶段是竭力想要做好的,但未必就能做好的。教学就如同草木一样,分门别类才好。有的培养小草,有的培养大树。他认为自己是培养小草的人。既然培养小草也是一个教学阶段,也必须有人做,那么,他从事的教学活动就是合理的,就是有价值的。
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诋毁?君子之道,就是分阶段进行教育。他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初始阶段,放在洒扫、应对、进退上,也是应该肯定的。
有始有终的教学活动,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完成吧。这里,子夏区分了君子道和圣人之道。他承认他停留在君子之道上,君子之道分阶段教学;但他不否认圣人之道,而且认为只有圣人之道才能把两个阶段合二为一。圣人之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,普通人只能坚守君子之道。这样,子夏就给自己做了很好的辩护。子夏和子游的为学之争,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。子游强调了本的优先性,子夏在承认本优先的前提下,强调了末的独立价值,两者并不矛盾。
这里的优,是裕的意思,即有余力,有闲暇。子夏说,做官有余力,应该去学习。学无止境,通过学习进德修业,会促进自己做一个称职的官。这个要求适用于古人,也适用于现代人。
学而优则仕。这句话就该理解为: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。但这样翻译有点令人费解,好像做官是学习之余该做的事,好像人随便都可以做官。所以,这个优应该是优秀,学有余力不就是优秀嘛!学习优秀就应该去做官。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,它把读书和做官联系在一起,读书和做官从此结下不解之缘。科举制又强化了它们的联系,它成为读书人根深蒂固的观念,影响至今。读书好能做官,给了读书人改变命运的机会,让读书人看到了希望。缺点是读书被做官绑架,失去了独立的价值。读书若是不能做官,读书便全无价值。读书人的得意和失意取决于能否做官,学界成了惊心动魄的名利场。还有一个缺点是,“学而优则仕”制造了贤人政治的幻象,它默认了拥有官位的人都是贤人,而为官者就以贤人自居,把自己变成真理的化身,拒绝别人的批评。
两个小时的会讲,左克厚老师深入浅出,书友们受益良多,对《论语》有了新的理解。讲座活动结束后,有源书院组织参观青海河湟碑林及河湟文化博物馆。书友们认真观摩碑林书法艺术,细致了解河湟地区历史文化,丰富了知识储备,增强了文化认同。在河湟文化博物馆。馆内丰富的展品全方位展示了河湟地区的历史变迁、民俗风情和多元文化。通过观看文物、图片和多媒体展示,师生们对河湟地区的地理环境、经济发展、社会生活等方面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。
此次游学活动过程中,书友们通过实地参观、聆听讲解和互动交流,深入了解了乐都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。此次游学,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,更是一场灵魂的洗礼。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,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心田,期待它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出绚烂的花朵。